
浙江巴巴小额贷款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阿里小贷)成立15年后终于完成其历史使命。
据天眼查近日显示,阿里小贷已于10月17日被注销,注销原因为“决议解散”。事实上在2024年2月,阿里小贷已发布清算组备案信息,正式进入清算注销程序。

阿里小贷成立于2010年3月,天眼查显示其注册资本为3亿元,法定代表人为黄浩。阿里小贷是国内首家获得网络小额贷款牌照的公司,由阿里巴巴集团联合复星集团、银泰集团、万向集团等外部股东发起成立。公司早期曾推出“淘宝贷款”“天猫订单贷”等多款商户融资产品,主要服务于电商平台上的小微商家与个人创业者,是蚂蚁集团早期金融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业内人士认为,国内小额贷款行业在过去近二十年经历了从野蛮生长到规范调整的全过程。此后伴随着行业竞争洗牌、监管逐步收紧,这个行业已进入“规模收缩、数量下降”的双降阶段,而阿里小贷的退出也被视为这一趋势的缩影。
除了阿里小贷,成立于2011年的重庆市阿里巴巴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重庆阿里小贷)在2017年更名后成为蚂蚁集团旗下消费贷产品“借呗”的运营主体。重庆市阿里小微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阿里小微小贷)则成为蚂蚁“花呗”的运营主体。根据蚂蚁集团整改计划,其已将“花呗”“借呗”业务转给重庆蚂蚁消费金融有限公司(下称蚂蚁消金)承接运营,整改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金专属消费信贷产品,上述两家公司已于去年12月正式注销。
自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网商银行)2015年获批成立后,便逐步承接了阿里小贷的全部业务。自2022年11月起,阿里小贷已无实际业务运营,并获监管批复退出小贷试点,因此本次注销并无实质影响。如今,在阿里小贷正式完成工商注销后,意味着“阿里系”所有小贷牌照在监管指导下真正告别历史舞台。
网商银行是一家以互联网为平台面向小微企业和网络消费者开展金融服务的互联网商业银行,由蚂蚁金服、复星、万向集团、宁波金润、杭州禾博士和金字火腿等六家股东发起设立。致力于为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及经营性农户提供普惠金融服务等。
截至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0.05亿元,同比去年上半年的100.76亿微降0.7%;实现净利润20.47亿元,同比增加41.86%。报告期内,该行资产规模达到4835.55亿,比去年同期增长8.35%,较年初上升了2.66%;发放贷款及垫款2945.84亿元,较年初下降了1.3%。
对比相关财报可以发现,网商银行今年上半年发放贷款和垫款2945.84亿元,较年初下降了1.3%,利息收入较去年同期减少3.99%。
仔细分析其利润暴增的主要原因:一是上半年投资收益达8.3亿元,同比增长388%;二是上半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50.62亿元,相较于去年同期的57.27亿元减少了超过6.6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网商银行在上半年开启了“拒量导流”业务。
所谓“拒量导流”,是指机构在征得客户同意后,通过合规方式将客户信息推送至第三方平台,由合作方进行再筛选的流程。在助贷场景中,持牌金融机构或信贷平台通过“拒量导流”模式筛选潜在客户。例如客户在网商银行“网商贷”的授信申请被拒绝后,页面会转而推荐其他银行产品。这种模式被业内视为信贷行业从“增量竞争”进入“存量与残量竞争”阶段的标志 。
据了解,如果客户网商贷授信不成功,页面会推荐“车主贷”、“经营贷”、“房抵贷”等,但是这种模式背后潜藏一定的风险,该模式需要确保客户信息处理符合监管要求,避免未经允许的信息流转。
此外将客户导向其他平台可能在多个平台借贷,从而陷入过度负债风险,而且一旦合作机构出现投诉或风险事件,极易对自身品牌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接近网商银行的从业者对媒体透露,目前网商贷“拒量导流”业务只接可以全国展业的银行,主流的城商行展业区域有限暂不考虑。
这种靠“拒量导流”带来的转介绍服务收入几何,或许待其年底财报得以窥见。
全文参考资料:中国基金报、界面新闻、公开信息及数据等
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