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乌克兰女孩卡佳在乌曼市的木材厂结识了来自福建的商人廖先生;2022年,俄乌冲突爆发时,她手持中国护照,带着父母和孩子穿越炮火,登上中国撤侨航班。这段跨越六年、连接欧亚的婚姻故事,如今成为战争阴霾下个体命运与家国庇护的生动注脚。
**相遇:一场风雪中的跨国情缘**
19岁的卡佳在木材厂工作时,通过手机翻译软件与前来采购的廖先生相识。语言障碍并未阻挡两颗心的靠近,直到一次卡佳突发高烧,廖先生在暴风雪中徒步数公里寻药,用行动打动了卡佳的父亲,最终促成这段婚姻。婚后,卡佳随丈夫定居福建沿海小镇。
**融合:从“酱油当水喝”到方言砍价**
初到中国,卡佳经历了强烈的文化冲击:误将酱油当作饮料猛灌,被辣椒辣出眼泪,但婆婆特意学做乌克兰菜,邻居手把手教她包饺子,逐渐化解了她的不安。两年后,她已能操着当地方言在菜市场熟练砍价,夫妇俩的中欧木材生意也借助“一带一路”班列蒸蒸日上。
**惊变:战火中的“中国红”护航**
2022年2月,卡佳带儿子回乌克兰探亲时遭遇战争爆发。危急时刻,中国驻乌使馆启动撤侨行动。她带着父母、孩子,凭中国护照和车窗上的国旗贴纸,一路通过多处军事检查站,最终在基辅集结点登上撤侨航班。“使馆人员给孩子们发糖时,我儿子终于笑了,”卡佳回忆,“那一刻我知道,我们能回家了。”
**新生:阳台上盛放的和平象征**
如今,卡佳一家在福建过着平静生活。她将从乌克兰带回的一包黑土种上向日葵,摆在阳台日日照料:“向日葵朝着太阳的方向,就像我朝着家的方向。”偶尔,她会在直播间教跳乌克兰舞蹈,丈夫笨拙的舞步常逗笑网友;婆婆虽语言不通,却总在孙子发烧时彻夜守候。
**启示:普通人的命运与大国担当**
这段经历被网友称为“现实版《万里归途》”。移民研究学者指出,卡佳的故事既展现跨国婚姻中的文化韧性,也折射中国领事保护机制的不断完善。截至2023年,中国累计处理乌克兰撤侨等紧急案件超百起,为海外公民筑起安全防线。
**尾声**
战火仍在持续,但卡佳一家的生活已重归烟火日常。她的短视频账号里,福建卤面与乌克兰罗宋汤在同一张餐桌飘香,正如阳台那株向日葵——无论扎根何处,终会向着光亮生长。(完)
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