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短短的隧道,仿佛隔开了两个世界。一边艳阳高照,一边云雾缭绕。这不是电影中的画面,而是大名鼎鼎的乌蒙山脉的日常,也是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的杰作。
乌蒙山脉是由三列并排的山体组成的一个超大的屏障,它的平均海拔都有2500米,地势是西南那边高,东北这边低哒,它就把云贵高原给分成了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这座山脉当中最高的牯牛寨和贵州最高的韭菜坪,就好像两个大巨人似的,一起见证了两亿年以来地质变化的宏大历程。
要说起这乌蒙山脉的形成,还得从距今2亿年前的中生代开始说起。
2亿年前的印支运动,东部与北部的板块受到剧烈挤压,导致地壳物质向中心汇聚,沉积层在重力的平衡下不断地增厚。不过对现今山势格局起关键作用还得是3600万至5300万年前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这一次的板块激烈碰撞,不但使得青藏高原高高隆起,还令云贵高原再次快速抬升。
乌蒙山脉就好似大地的脊梁一样高高地耸起,将古老的海湾给分隔开来了,进而就造就了云南高原和贵州高原这两大主要的地理板块。
自此,乌蒙山脉化作一道气候长城!
每到冬天,西伯利亚的寒流过了四川盆地,往西南方向吹时,那山峦就像铜墙铁壁似的把冷空气挡在山的东边。冷空气不断地在乌蒙山脉的东边堆积滞留,而乌蒙山脉的西边,从印度大陆而来的干燥温暖西风构成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冷暖气流在乌蒙山脉相互对抗,便形成了气象学上著名的昆明准静止锋,这是一条沿着乌蒙山南北延伸的“气象楚河汉界。
静止锋的存在,彻底改变了云贵大地的气候状况!
每年11月到次年4月的时候,冷空气就被乌蒙山给挡住了,在贵州就会出现阴云密布的情形。贵州人常说的“天无三日晴”,冬天的时候阴天的时间占据了八成六,并且还老下冻雨,特别冷。而隔着一座山的云南,处在干暖的西风里头,晴天的概率超过八成,冬季阳光暖洋洋跟春天似的。
气象监测表明,昭通、曲靖等受锋面覆盖的区域气温常年比同纬度地区低3到5℃,可在云南中西部的地方却是格外暖和。
更厉害的是,这座山脉起着大气的精细过滤作用,科研团队借助高分辨率的气溶胶监测得知:“以乌蒙山作为界限,山脉两侧气溶胶浓度差异显著”污染物被山脉阻拦在了贵州那一边,让云南的空气洁净程度几乎跟高原净土一样。
寒与暖、燥和湿、浊和清乌蒙山凭借自然的力量,在云贵之间划出了三重生态界限。
昆明准静止锋也并非绝对静止,它可是有着“早上出去、晚上回来”的规律。白天的时候,暖空气活动剧烈,锋面逐渐向东推进;到了晚上的时候,冷空气开始反攻,锋面又向东移动大概六度,如果冷空气继续补充,原本静止不动的锋面或许就会快速变成冷锋,并且往西突破,给云南带来很罕见的寒潮。
有研究表明,乌蒙山是云南寒潮的主要屏障,如果有西南暖湿气流的加持,锋面就会成为暴雨的起因,在昭通、曲靖倾泻冻雨和大雪。
气候的鸿沟,催生出迥异的饮食文明!
在乌蒙山西侧的云南,炎热干燥的气候孕育出有着“万物可食”之称的物产宝库,用土鸡和筒骨慢炖6个小时熬成的金汤,能够马上烫熟薄得像蝉翼似的鲜肉以及诸多配菜,这种“用汤保鲜”的巧妙方法,既契合高原上较低的沸点,又借助高温杀菌来应对雨季的潮湿,可称得上是自然与生存的良好折中办法。
贵州地处乌蒙山脉东边,在与湿冷气候抗争的进程中,逐渐摸索出吃辣的办法,每当雨不停地下时,辣椒和酸汤便成为驱寒祛湿的好东西,贵州人将发酵后的酸辣味融入每一道菜中,凭借舌尖的热乎劲,来抵御天气带来的沉闷感。
这种饮食上的差别很明显,云南人正在用菌菇鸡汤来让身体暖和,而贵州人则用酸汤鱼燃起体内的热情。同一座山脉的两边,就这样产生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抵御自然的舌尖上的美食。
乌蒙山的馈赠远不止于此。
云南雨季的山林间,野生菌开启了味觉狂欢,胖嘟嘟的青头菌、细嫩的鸡枞菌、肥大的黄牛肝菌,广南人把这些“山珍”当作季节给予的礼物,把它们和本地的土鸡一起放进砂锅里慢慢地炖,菌子的鲜美和鸡的香醇相互融合,变成了一锅金黄色的汤汁,揭开锅盖的那一瞬间,山野的清新气味扑面而来。
而在乌蒙山保护下的干热河谷地区,孕育出了具有独特特色的香料作物,给滇菜增添了不可缺少的灵魂。
亿万年来,乌蒙山的造山力量还一直存在!
GPS监测发现,乌蒙山脉西段正以每年0.3到0.5毫米的速度往上抬升,这样的动态变化一直在调整着静止锋的平衡点。山体每高那么一点,对冷空气的阻挡力就更厉害一层,东西两边的气候差异也就跟着拉大。
夏日里东南季风带着水汽往西移动时,乌蒙山就变成了个“雨水分流器”,风朝着的那面山坡降水多,背风的那面山坡就有很明显的雨影区。气候模拟表明,要是把乌蒙山移除,云南暴雨范围会缩小40%!
昭通城里,滚烫的过桥米线高汤中,是来自乌蒙山两侧的物产精华。云贵高原的餐桌上,把这片山脉的独特韵味全都呈现了出来:“贵州的辣椒油细细地点缀着,云南的鸡枞菌舒展着身躯,一碗之中,气候的差异化作味觉的交融。”当穿过了乌蒙山隧道,从贵州的寒冷进入云南的温暖时,手中那碗热气腾腾的米线,便成了跨越地理界限的味觉通行证。
乌蒙山脉可不单单是地理版图中的分界线,还是自然法则鲜活呈现之处,一座山脉究竟是咋凭借自身去改变气候、构建生态、左右人间的冷暖的?
当旅行者对云南四季如春发出感慨之时,气象学者在分析云图上锋面波动的那一刻,贵州人在冬天仰头看向细雨密布的天空之际,都在目睹这部历经了千万年的山地史诗。
而云贵地区人们饭桌上那碗滚烫的米线以及酸辣的火锅,便是生命对自然最坚决的回应,凭借着味觉的智慧把地理的阻隔转变为文化的共鸣。
乌蒙山那可真是极为雄伟,最终化作天地间超壮观的生存诗篇,在每一滴汤以及每一次锋面移动当中,奏响着生态系统的细微平衡。
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