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史怀古诗概述】
咏史怀古诗,其实是咏史诗与怀古诗的合成,这两者也是有区别的。在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中言:“怀古诗和咏史诗是有区分而又很接近的两类诗。大体上说,怀古诗是能够引起古今相接情绪的时地与事物兴发感慨。而咏史诗则无须实际事物作媒介。作者直接以史事为对象抚事寄慨。由于两者都是咏'古’,又时有交叉,界线并不很严。”笔者认为咏史诗长于精辟议论,在家、在书房即可检点旧说轶闻,对其进行独有见解地评价。例如章碣《焚书坑》“竹帛烟销帝业虚,关河空锁祖龙居。坑灰未烬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而怀古诗则必须亲临古地,发古之幽思,吐露感慨。它长于因景生情、情景交融。刘禹锡《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知识点】
1.行文思路:登临古地——思及古人——追忆其事——抒发己志。
2.重要意象:西塞山、金陵、台城、石头城、乌衣巷、朱雀桥,另外多有故居、陵墓、祠庙等描写。而在唐宋咏史怀古诗中的“金陵”情结需要格外注意。
3.援引的历史朝代:六朝、吴国、隋代、安史之乱、南唐后蜀等等。
4.内容:国家——国运式微,统治阶层——昏庸无能,古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未酬。
5.咏史怀古诗常见艺术手法:借古讽今、对比、用典。
6.有效把握两组对比关系:今与昔的关系(昔盛今衰)、自然与人世的关系(自然永恒而人世短暂)。
【品味寄托】
咏史怀古诗的情感寄托从整体来说是可以分为两个层面的,即国家层面与个人层面。
一、国家层面
(一)悲兴亡:抒发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感慨。在这里,诗人喜欢将宇宙自然的永恒与人事的变迁形成对比,或者描写萧瑟荒芜的自然风物来反衬社会荣枯的改变。刘禹锡的《乌衣巷》中王、谢这两个门阀士族创建的繁华已经荡然无存,留下的仅仅是满目苍凉的斜阳野草。再如《石头城》“山转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川、河流、明月这些自然风物并没有随着时间发生改变,这种永恒与六朝的“金粉竞逐”的短暂消逝构成鲜明的对比。这种悲慨显然是沉重的。再如《三国演义》的主题曲《临江仙》中“青山依旧在”与“是非成败转头空”形成对比。
(二)伤时弊:诗人多通过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前朝世态之凉、过往君主之昏来影射当下现实。从而揭示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同情百姓的疾苦。有劝诫之意。例如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慨叹六朝的统治阶层由于“豪华竞逐”,而导致了“悲恨相续”的苦局。诗歌最后将视角转到现实“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讽刺现实的意味跃然纸上。类似的作品,例如陆龟蒙《吴宫怀古》:“香经长洲尽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心西施胜六宫。”“奢云艳雨”正是吴国覆辙的原因所在,警示当朝统治者之意不言自明。
二、个人层面
(一)述己志:缅怀古人,渴望像古人一样建功立业。这里多使用用典手法,常见的“投笔从戎”、“无路请缨”典故需要把握。另外,文本注释在阅读过程中也需要全面观照,因为有时这里也隐藏着“用典”的信息。《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五个典故,即孙权、刘裕、宋文帝、佛狸、廉颇。使得文本表达取得“以少总多”、“含蓄蕴藉”的艺术效果。
(二)叹身世:感慨时间流逝,人生易老,壮志未酬。在这里,我们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诗人经常将前贤的少年有为、得志之意与自己晚景的凄惨孤寂、迟暮之感形成对比。也有将自己早年的雄姿英发气概与晚年的穷困潦倒颓相构筑为对比。例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分明怨恨曲中论”,昭君的不幸,正是诗人的不幸。昭君的怨,也正是诗人自身的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诗人将自己的不被重用与志得意满的周瑜进行了对比。其中“早生华发”流露出的就是时间意识、生命意识——人生易老。同样地,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自己希望被启用而不得遂愿的怅惘。
【高考真题汇编】
古风(其十)
李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比喻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倜傥生”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2.前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泾水萦纡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问题: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