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至7月28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举办。本届书博会以“书香中国·阅读之美”为主题,主会场设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展区总面积8万余平方米,吸引了来自重庆、北京、上海、山东、四川等30多个省区市的1000余家出版社、期刊社、创新企业参展,现场有超10万种优秀图书亮相,全方位展示全国出版业的丰硕成果。除主会场,同时在重庆市南岸区、大足区设分会场,并开设线上专区。
据悉,在书博会期间,共计将举行300余场特色活动,包括“读者大会”“少儿阅读嘉年华”“陆海讲读堂”“2025网行者大会”“红沙发系列访谈”等活动,陈晋、李敬泽、阿来、祝勇、赵冬梅、刘楚昕、苏童等一大批名家作者也将来到现场进行交流。此外,书博会还特别设置了“真理之光——党的创新理论出版成果展”“阅见中国——全国图书精品展”“陆海之约——以出版力量推动陆海文明互鉴”“书驿栖光——特色书店展”“龛韵千年——中国石窟寺出版作品展”“旧书新知”主题展区等,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充分展现重庆多元交融、底蕴深厚的文化特色。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届书博会将首次开设夜场。7月26日,主会场所有展馆将延长闭馆时间至20:30。那么,在书博会现场,已有哪些精彩活动抢先亮相呢?
《惹木与蓝》新书发布
7月25日下午,由中原出版传媒集团、中原传媒(000719)股份公司主办,大象出版社承办的“《惹木与蓝》新书发布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N1馆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原副主席、儿童文学委员会原主任高洪波,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理论家孙建江,中国儿童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冯臻,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编辑董中山,《惹木与蓝》作者、格尔木市作协主席唐明等嘉宾出席活动。
董中山在致辞中表示,《惹木与蓝》围绕加牙藏毯非遗及传承人展开,承载着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和民族情怀。活动现场,唐明分享了自己的创作历程。唐明10岁随父母移居青海,足迹遍布青海各地,大美青海是她创作灵感的源泉。在创作过程中,唐明深入了解藏毯历史、工艺和文化意义,她希望通过新书,让更多人关注文化遗产,共同守护民族文化瑰宝。
《惹木与蓝》由大象出版社出版。
高洪波认为《惹木与蓝》是继《河源清澈》后,唐明以藏族儿童为主角的又一优秀作品,该书题材独特、角度新颖。书中主角惹木虽为红绿色盲,却以“织就蓝色龙抱柱毯”为奋斗目标,在父亲放弃、哥哥离开的困境中完成“龙抱柱”藏毯,展现了非遗传承与儿童成长的主题。孙建江强调,当前儿童文学需在“好故事中传递主题”。《惹木与蓝》以藏毯这一拥有千年历史的非遗为核心,通过小主人公的学习过程,将染色、纺织等工艺知识自然融入情节。书中通过高僧解答困惑的方式呈现藏毯历史,避免了知识的生硬堆砌,实现了“主题正确”与“文学性”的统一。
在冯臻看来,该书“地域性丰厚”,作者扎根青海藏区原生态生活,将非遗知识“硬核”转化为情节推动力。冯臻指出,小说虽无强烈外部冲突,却通过人物内心矛盾(如父子价值观差异、哥哥远行的情感冲击)形成“暗流涌动”的张力;以“惹木”(藏语“蓝色”)和“蓝”的双关命名,浓缩了人物成长与藏毯文化的关联,细节刻画生动,父亲形象尤为立体。他认为,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将藏毯文化与儿童成长的故事有机结合,使读者能够深入感受到藏毯文化的魅力。
《海南抗日战争志》新书发布
7月25日,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开幕。当天上午,由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海南省地方志办公室)编写、南方出版社出版的系统记录琼崖抗战历史的著作《海南抗日战争志》在海南展馆举行新书发布会。
2025年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海南岛是中国抗战史独具特色、不可替代的战略支点,《海南抗日战争志》全面翔实地记述海南抗日战争的历史状况,不仅是对这段血火交织岁月的忠实记录,更是对海南岛作为中国抗日战争中一面不朽旗帜的庄严加冕。
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斌在讲话中强调:“我们要感受革命先辈的热血情谊,领悟红色基因的深刻内涵,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振明表示:“要深化数智赋能,丰富革命文化的‘基因库’,借助VR、AR等前沿科技手段,让革命文化从博物馆的展柜里‘走出来’,将母瑞山革命根据地、红色娘子军纪念园等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感知的数字资源。要拓展国际传播,挖掘红色文化的世界意义,推进多语种的出版形态及传播方式,深化‘红色娘子军’IP等的运用,诠释‘琼侨抗日’等故事的世界意义,打造国际传播矩阵,提升文化影响力。”
中共海南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傅少强高度赞扬了海南人民从1939到1945年间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表示:“在6年多的抗战历程中,琼崖军民万众一心共同抗战,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华南抗战中占有重要地位。”海南省社科联原主席、海南省政协文化研究交流协会副会长赵康太以读者的角度评价了海南抗战不容忽视的历史地位和艰辛困苦。他说:“在海南岛解放以后,冯白驹对海南抗战的评价就是八个字,一是孤岛奋战、二是艰苦卓绝。”正是革命先辈的拼死抵抗才有了海南岛光明的今天。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全系列100种发布
7月25日,由中共海南省委宣传部指导,海南省政协办公厅、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主办,南方出版社承办的“琼州风华录·百位先贤志——《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全系列100种发布会”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是海南省委、省政府十大“海南文化工程”核心项目,亦是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大课题。丛书系统梳理了自汉至现当代百位琼籍或与海南渊源深厚的历史名人,涵盖政治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革命先驱、华侨领袖等多元领域。百位先贤的生平事迹、思想成就与精神品格,在十辑百册的恢宏架构中得以全景式呈现。
中国出版(601949)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邬书林充分肯定了《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的出版成果,指出这套丛书是了解海南历史的权威读本,对传承历史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他强调,作为中国人必须读史明志,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下、把握未来,实现文化的薪火相传。当前海南正处于发展关键期,这套丛书的出版恰逢其时,将帮助读者更好地知晓海南历史,为海南自贸港建设提供文化支撑。海南省政协原副主席、海南省文化交流协会会长陈成高度凝练了丛书价值:它既是为历史存证、为后人留鉴的“历史档案”,也是厚植文化自信、凝聚奋进力量的“精神读本”,更是海南对外文化交流的“金名片”。
中国书刊发行业协会监事会监事长任超指出,《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的出版,既得益于海南一贯的开放包容环境,更体现了海南人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精神品格。在充分肯定这一文化工程成果的同时,他强调要始终保持自省意识,在自贸港建设的新征程上,以更高标准推进海南文化建设,展现新时代海南的文化自信与创新活力。全国政协委员、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辛广伟充分肯定了《海南历史文化名人丛书》的研究价值和出版意义,他指出,既要充分发挥传统纸媒的传播优势,更要积极运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多媒体、多形式的传播矩阵,让这套丛书以更丰富的形式、更广泛的渠道触达读者,实现文化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海南省出版发行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吴斌在致辞中指出,丛书始终秉持“史料性、思想性、可读性、时代性”统一原则:以严谨考据还原历史真实,以学者视角注入深刻思考,以生动叙事提升可读性,更以发展眼光赋予传统精神当代价值。它不仅填补了海南历史文化系统性研究的空白,更彻底打破了外界关于海南“文化沙漠”的刻板印象,深刻印证了海南是中国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中不可或缺的璀璨明珠。
首届大学校园文创展启幕
7月25日上午,由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主办、重庆大学出版社承办的首届大学校园文创展启动仪式在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举行。
此次展览作为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次聚焦高校官方授权文创产品,集中呈现了全国30余家高校的文化创新风采。启动仪式由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秘书长代根兴主持,来自武汉大学出版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厦门大学出版社、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吉林大学出版社等20余家全国各大学出版社,以及北京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官方文创授权单位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
重庆大学副校长邓绍江在致辞中表示,大学不仅是知识的殿堂,更是文化的摇篮。文创产品作为文化与创意的结合正逐渐成为展现大学精神、传播大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独特的创意和形式将大学的历史、文化、特色融入一件件精美的产品中,让人们在使用和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大学的魅力与内涵。
中国大学出版社协会理事长李永强阐释了展览主题“文韵学府书香校园”的内涵。他表示,“文韵学府”是大学的精神底色,“书香校园”是大学的活力源泉,此次文创展正是“文韵”与“书香”的集中绽放,校园文创将大学独特的历史底蕴、学术精神和知识活力进行生动转化,让大学文化变成可触摸、可携带、可分享的温暖存在,让“文韵”真正走进生活。
《科幻文学研究手册》读者见面会举行
7月25日下午,“《科幻文学研究手册》读者见面会”在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上举行。这一活动以“人工智能时代的科幻未来学”为主题,由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教授、科学与人类想象力研究中心主任吴岩担任主讲。
2025年3月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科幻文学研究手册》,旨在填补国内科幻领域系统性研究工具的空白。吴岩介绍,近十年中国科幻虽因《三体》等迎来繁荣,但存在“行业信息缺失、文献覆盖不足”等问题。这本手册构建了完整知识体系,涵盖核心概念、发展历程、实操方法及教育路径,“既是入门指南,更是学术规范化尝试”,可为研究者提供方法支撑,为创作者提供对抗AI同质化的理论武器。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邬书林在致辞中提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图书出版需格外重视科幻作品,以助力年轻人保持想象力与好奇心,延续人类创新力量。
《科幻文学研究手册》。
吴岩从自己的科幻创作及研究生涯谈起,指出人类想象力在人工智能时代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人工智能使“人人能写科幻”成为现实:“精准自主写作”技术降低创作门槛;“按需印刷”催生个性化出版及“小羊圈文学”;其团队开发的AI工具“熔炼”可自动完成大纲、人设等写作核心环节。面对技术浪潮,创作者需兼具“AI协作者”与“范式破坏者”双重身份:既能高效运用智能工具,又能突破传统框架探索新表达。
在吴岩看来,《西游记》是“智能世界设计小说”,其“万物有智”的设定与当代AI研究呼应,为多智能体共存提供包容性范式。此外,吴岩还分享了科幻小说《中国轨道号》、科幻戏剧《云身》等实践成果,强调科幻教育应培养青少年开放心态与创新思维。吴岩表示,手册推广及“熔炼”等工具的应用,将推动“人人参与科幻创作”,推动认知革命,助力构建科幻研究“中国话语”体系。
“写给青少年的考古书”新书发布
7月26日上午,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河南展区重点活动——插上科学与人文的双翼——“写给青少年的考古书”新书发布会举行。
“写给青少年的考古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等考古科研院所专家打造,丛书立足于科技考古,涵盖动物考古、人骨考古、天文考古、水下考古、城市考古等学科,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考古知识,讲述考古故事,呈现我国科技考古的独特魅力。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编辑,大象出版社长董中山在致辞中表示,“该丛书以通俗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考古知识,真正实现了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从而引导青少年从历史与人文的角度重读中华文明。”
现代考古学自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程,从王国维先生的“二重证据法”到梁思永先生的“三叠层”,从李济先生的夏墟调查到苏秉琦先生的文化区系类型,从“夏商周断代工程”到“考古中国”,可以说,中国考古学的发展不仅早已实现了“锄头考古学”向历史、人文、科技、信息等多种手段联合运用的综合学科的跨越,更在文化传播与知识普及方面实现了从小众学问到全民关注的热点的华丽转身。丛书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陈星灿在发布会现场回顾了我国考古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近年来考古学取得的卓越成就,他指出,正是考古学科的发展进步,为相关科普图书的策划与出版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与动物为伴》一书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科技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吕鹏介绍,丛书包含《与动物为伴》《人类的过往》《沉没的历史》《星空的启示》《城墙的内外》等五册,分别对应动物考古、人骨考古、水下考古、天文考古、城市考古等学科分支领域,其内容的架构一改以往考古科普读物以遗址、文物为中心习见范式,紧密结合当今考古学科的发展特点,每个分册的内容设定,不仅呈现了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的成就,更是考古科学化、规范化的体现。
“写给青少年的考古书”系列之《与动物为伴》。
重庆师范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人类骨骼考古学专业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杨诗雨在发布会上和现场读者分享了人骨考古的小故事,并表达了他读过《人类的过往》后的感想:“现在我们考古现场有时会对学生开放,当我在考古现场看到孩子们好奇的眼神时,就常常在想应该给孩子们怎样呈现考古知识才能有效、有趣,现在我觉得《人类的过往》这本书能成为连接青少年与传统文化的桥梁。”
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