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历史小知识:清代海阳县的发城社
今天我们来聊聊胶东地区一个有趣的历史区划——清代海阳县的发城社。这个地方和现在的海阳市发城镇有很深的渊源,通过名字就能猜到它们之间的联系。下面我们就具体看看发城社到底包含哪些村庄。
清代的海阳乡社制度
在清代,海阳县采用乡社两级管理模式:县下设乡,乡下设社。根据清末资料,海阳县共有4个乡和45个社,平均每个社管理约18个村庄,全县总计815个村。对比现在,乡的规模比今天的乡镇大得多,而社则更像一个小型片区。当时的发城社就是这样一个基层单位。
发城社的规模与变迁
据《海阳县续志》记载,发城社属于林寺乡,下辖15个村庄。而现在的发城镇经过多次区划调整(比如合并了埠后乡),已经扩大到63个行政村。即使和上世纪80年代未合并前的发城镇(34个村)相比,发城社的规模也小得多,可见历史变迁带来的巨大变化。
发城社的15个村庄今何在?
根据史料,发城社的村庄包括:发城集、崖下村、西菜园、东菜园、冢后、项家涝泊、姜家涝泊、龙庄沟、上山后、下山后、上都、下都、东房屋、西房屋和黄连夼。这些村庄如今多数仍存在,但部分名字有了变化:
展开剩余62%- 发城集 → 现在的发城村(镇驻地)
- 崖下村 → 并入西菜园村
- 冢后 → 改名忠厚村
- 上山后/下山后 → 可能对应现在的姜家山后、王家山后
- 上都/下都 → 演变为上上都、下上都
- 东房屋/西房屋 → 今称东坊坞、西坊坞
- 黄连夼 → 可能是现在的黄龙夼(注:清代有两个黄连夼,另一个属于仓山社)
地理分布特点
这些村庄基本分布在今天发城镇驻地周围,最近的相距仅一两里,最远不过七八里(按小路计算)。发城因规模较大且设有集市,自然成为这一带的中心村落。这种以集市为核心的聚落格局,在胶东农村地区非常典型。
(通过对比古今地名和区划,我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发布于:天津市配资服务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